2020-04-07 09:24:24
受全球疫情影響,自3月中下旬起,多國加入限制糧食出口行列,引發(fā)人們對糧食安全相關問題的深切關注。其中,限制大米出口的主要為越南、柬埔寨兩國,雖有消息稱越南近日放松了大米出口限制,但后續(xù)大米貿易走勢仍撲朔迷離。疫情影響下的大米貿易會對我國大米供給造成何種影響?如何看待當前國際糧食貿易形勢下大米生產和供需面臨的風險和機遇?
越、柬限制大米出口對我國國內供給影響有限,但可能加大中短期內國際市場米價波動
越南常年大米出口量約700萬噸,柬埔寨約150萬噸,兩國合計約占世界大米貿易量的18%-20%。2019年,我國從越、柬分別進口大米47.9萬噸和22.5萬噸,合計占我國大米進口量的27.6%;而我國大米進口量占消費量之比近5年來一直徘徊在1%-2%。因此,兩國限制大米出口不會對我國國內供給造成沖擊。
從全球范圍看,大米進口國較為分散,主要有菲律賓、歐盟各國、中國、尼日利亞、沙特阿拉伯、科特迪瓦等,進口量均在100萬-300萬噸區(qū)間。大米貿易占全球大米消費比重約為10%,主要消費國中國、印度、孟加拉國、日本、巴西等,這些國家同時也是大米生產國,自給率均較高。2010年以來,全球大米供給寬松,庫存持續(xù)增長。據FAO今年3月初的數據,2019年全球大米產量5.12億噸,是歷史第二高產年;大米消費量5.14億噸;期末庫存量1.82億噸,為歷史次高。盡管如此,由于各國庫存水平、生產及供需調節(jié)能力不一致,不排除其他大米出口國“跟風”限制出口、非主產大米消費國加大進口的可能,從而改變短期國際市場大米供求關系,導致米價上揚。而鑒于全球疫情影響的持續(xù)時間難以預見,后期各國生產增加和歷史庫存的疊加又可能造成國際米價跳水,大米價格波動風險加大。
我國大米產需總體穩(wěn)定、庫存充足,國際市場變動影響有限,但部分高端米和加工米制品價格可能上揚
2015年以來,我國糧食產量連續(xù)5年保持在6.5億噸以上,供給充裕。稻谷常年產量約2.1億噸,持續(xù)高于國內消費量,“十三五”以來每年均高出1500萬噸以上,價格也多年保持基本穩(wěn)定。鑒于進口消費占比較低和國內充足的庫存,國際市場米價波動對國內大米市場影響總體可控,引發(fā)國內米價大幅波動的可能性不大。
近年來,國內大米雖連年結余并呈階段性過剩特征,但每年仍有200萬-400萬噸進口。其用途一是起品種調劑作用,價格較高的食用米(約占三成)主要自泰國、柬埔寨進口;二是作為加工原料或摻兌后銷售的低價原料米(約占七成),多自越南、巴基斯坦、緬甸等國進口。自3月初以來,泰國B級白米出口價格由487美元/噸上漲到580美元/噸,漲幅達19%。越南大米出口價格也突破400美元/噸,創(chuàng)2018年12月以來最高水平。受其影響,國內部分高端米及加工米制品價格短期內可能出現一定上漲。
國際米價上揚客觀上有利于化解我國大米多年供大于求、農民種植收益低的問題,但需防范后續(xù)價格變化影響
入世后,我國對大米進口實行關稅配額管理,年配額量532萬噸,主要產品配額內關稅1%,配額外關稅65%。由于關稅較低,自越南等國進口大米遠比國產大米便宜,部分時段甚至以65%的配額外關稅進口其價格仍低于國內。因此,部分加工企業(yè)在利益驅動下會選擇使用低價進口大米。這加劇了國內大米階段性過剩,加大了庫存壓力和價格下行壓力,使國內大米種植收益下降,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特別是與其品質接近的早秈稻受影響更大。國內早秈稻凈利潤由2012年的每50千克15.1元降至2016年的0.2元,2018年更是轉為虧損。受此影響,早秈稻種植面積下降,產量持續(xù)下滑,由2013年的3276萬噸降至2019年的2627萬噸。2019年全國稻谷產量下降252萬噸,其中232萬噸源自早秈稻。國際米價抬升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消化我國大米庫存,有利于農民穩(wěn)生產、穩(wěn)增收。
為保持糧食生產穩(wěn)定、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國家今年繼續(xù)在稻谷主產區(qū)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價格與去年基本持平、略有提高(秈稻收購價每斤提高了0.01元,粳稻不變)。當前國內大米庫存充足,各地農業(yè)生產有序恢復,使我們可以從容應對國際大米價格的短期波動。但同時也要加強對大米生產貿易情況監(jiān)測,特別是后續(xù)國際市場變動,防范疫情影響減弱后米價大幅波動的新一輪進口沖擊,確保糧食生產穩(wěn)定和國內供給安全。馬建蕾
(作者系農業(yè)農村部農業(yè)貿易促進中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