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6 08:56:59
趙林祥
小時候的家鄉(xiāng)農(nóng)村,每年元宵節(jié)都要放燈輪。燈輪又稱燈彩、花燈,民間叫許愿燈,是一種由鄉(xiāng)村藝人手工制作的大型燈具。
一般正月初十走完親戚,村里的叔伯大嬸就自發(fā)組織起來,分工協(xié)作,有的拿鐵絲固定圓形底座,有的用竹篾子扎框架,有的剪紙糊燈罩,有的揉棉花捻子……最后做成底部開口、下大上小、渾圓型一人多高的大燈籠。大家會在不同顏色的燈罩上,精心畫上嫦娥、玉兔、蓮花之類的神話人物或花卉圖案,還見縫插針地貼上自家的窗花、剪紙作品。到元宵節(jié)前,一個個精致美觀的燈輪擺滿了一地,惹得性急的孩童天天去查看,忘記了蕩秋千、挑燈籠。
終于等到了元宵節(jié)的傍晚,大人先是匆匆吃了元宵,一溜兒小跑去給故去的先人墳頭掛上燈?;貋砗?,全村人不約而同地聚到空曠的打麥場上,興沖沖地等待放燈輪。那年月還沒有電視、手機之類的娛樂工具牽心,打麥場上聚滿了黑壓壓的人群。淘氣的孩子們挑著小燈籠,呼朋喚友,在大人們間左右穿梭,尋找最佳位置。大人們則交頭接耳,饒有趣味地議論著每個燈輪上的圖案,不時傳出開心的笑聲。
人群當(dāng)中的空地上,擺著七八個做好的燈輪,像一個個整裝待發(fā)的士兵,于無聲的靜默里積蓄著力量。在馬燈和小燈籠的照映下,早有專事放燈輪的長者摩拳擦掌拉開了架勢,一邊呵斥著娃娃們后退,一邊做準(zhǔn)備工作,先將七八條棉花捻子束在一塊,浸入一大盆菜籽油中。一旁扶著燈輪的兩個壯小伙從左右兩邊捏住燈輪底部的鐵絲圈,輕輕抬起半人高,輔助者用鐵夾子把吸飽了油水的棉捻子撈出來,懸搭在下面十字形鐵絲架中心位置。在大家的翹首以待中,老隊長興沖沖地劃亮一根火柴點燃油捻子,燈輪底部迅即升騰起一團火球,濃煙直沖密封的頂端。原本空癟的紙燈,在眾目之下被不斷積聚的煙氣充盈得鼓脹起來,瞬間變得圓鼓鼓、紅亮亮,畫上的嫦娥搖搖晃晃,展翅欲飛,引得大人、小孩一連串的拍手叫好。
在老隊長的吆喝指揮下,兩個小伙子默契地配合著,拽著底部拉起放下,放下又拉起,如此反復(fù)三四回,空氣煙氣憋足了燈輪內(nèi)部的空間,薄薄的燈紙充溢得呼啦啦地爆響著,火苗一蹦一蹦地躍躍欲躥。這個時刻,圍觀的人們個個凝神靜氣,心里繃緊了一根弦。隨著老隊長一聲喊“放燈輪嘍——”人群開始騷動起來,拽拉著燈輪的兩個小伙子一齊放手,燈輪霎時騰空而起,晃悠悠地徐徐上升,照亮一方天地,映紅了一張張滿是開心的笑臉。
靜靜的夜里,十五的圓月在頭頂上笑著。觀燈者齊刷刷地仰起頭,揣著滿心的希望,目不轉(zhuǎn)睛地看著一個個五顏六色的燈輪接二連三地飄搖旋轉(zhuǎn),晃晃悠悠隨風(fēng)一路高升,帶著全村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奔向繁星滿天的廣漠天宇。
伴隨著燈輪依次升空,一曲古老的《送燈歌》齊聲響起:
正月正,放燈輪,
祈愿新年事事順。
燈輪高,日子甜,
百業(yè)興旺四季安。
……
在悠揚的歌聲里,在大家的注視下,一個個燈輪在風(fēng)中滴溜溜地旋轉(zhuǎn)著,舞動出滿目絢麗多彩的燈花,妙不可言,趣味無窮,惹來一連串的歡呼聲和經(jīng)久不息的掌聲。在眾人的歡送下,燈輪越升越高,越飄越遠(yuǎn),最終變成了無數(shù)個璀璨的亮點,融入燦爛的星河,大人小孩這才依依不舍地收回目光。意猶未盡的人們不愿散去,三五成堆聚在一起,悄聲地議論起觀燈的感慨、日子的順當(dāng)、開年的打算,滿懷憧憬地期待下一年的燈輪再次高升……
鄉(xiāng)村元宵夜里,放燈輪常常要鬧到夜深人靜。這一起始于漢代,興盛于唐宋的古老年俗,如今在偏遠(yuǎn)鄉(xiāng)村里依然長盛不衰。放燈輪,放飛的不僅僅是一個個簡易的紙燈,還有莊戶人對過去的告別、未來的期望,祈愿新一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