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4 17:06:00
農業(yè)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 王朝陽
上川口的鑼鼓、五泉鎮(zhèn)的刺繡、石家村的木偶戲……在陜西省楊凌示范區(qū),一項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仿佛一個個璀璨明珠,鑲嵌楊凌農科城的大地上,自古至今,代代傳承,為農科城的農耕歷史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底蘊。
10月18日,以“傳承農耕文化 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為主題的2021辛丑年后稷農耕文化傳承大典將在楊凌教稼園內隆重舉辦。作為楊凌六大省級非遺項目之一,“農神后稷祭祀”這項古老的祭祀活動,內容豐富多樣,對于農耕民族心理及民俗文化研究意義重大,具有很高的歷史認知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稼園內同期舉辦的楊凌非遺集市上,將有來自楊凌的16家非遺項目在這里精彩亮相,屆時,將會有楊凌非遺傳承人現場為游覽群眾展示非遺技藝,讓更多的游客感受楊凌厚重的非遺文化。
楊凌自古就是農耕圣地,民間藝術蘊藏豐富,民間工藝技藝精湛。多年來,陸續(xù)涌現出了一批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有海內外文明的“中國蛋雕第一人”的聞福良,陜西省工藝美術大師、木雕傳承人吳文軍,極具金石文化氣息的高浮雕傳拓技藝傳承人黨乃軍,還有從事鑼鼓制作工藝的劉鵬剛、泥塑制作技藝的周曉鵬、木偶戲傳承的石順路等,他們不慕名利,一心扎根楊凌農科城,在傳承古老的文化藝術的同時,汲取農科城科技創(chuàng)新的新思想、新理念,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注入新的內涵,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農耕歷史,了解農科城楊凌的使命擔當。
楊凌肩負著支撐和引領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現代農業(yè)發(fā)展的國家使命,古有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谷”,今有無數農科專家銳意進取、揮灑汗水。正是源于這種執(zhí)農不棄的拼搏精神,才讓楊凌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繁衍生息中脫穎而出,在現代農業(yè)的發(fā)展道路上穩(wěn)步前行。
據了解,后稷農耕文化傳承大典至今已成功舉辦五屆,為傳承農耕文明、弘揚農耕文化發(fā)揮了重大作用,也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相信在楊凌非遺項目的助力下,必然為農耕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發(fā)揮積極的作用。